“假专家”何以大行其道?揭秘背后的三大推手
假专家泛滥成灾,谁在买单?
穿上白大褂、挂上胸牌,在镜头前侃侃而谈——这些看似专业的”专家”正在短视频平台疯狂收割流量和信赖。但你知道吗?他们中很多人连基本资质都没有!从农业到医疗,从养生到教育,”假专家”现象为何愈演愈烈?是骗子太狡猾,还是我们太容易上当?
假专家的三大”标配”特征
第一招:夸张承诺。”量子赋能农作物”、”不用施肥照样高产”,这些听起来就离谱的承诺,恰恰是假专家最爱的开场白。他们用高大上的概念包装,制造”科学奇迹”的假象。
第二招:身份模糊。你注意过吗?这些专家白大褂上往往只写”农业研究所”之类模糊单位,从不标注具体机构名称和个人资质证书。问起学历背景,他们总是含糊其辞。
第三招:批量生产。更可怕的是,很多假专家账号背后都有专业团队运作。从人设打造到文案脚本,再到带货产品,全部是标准化流水线作业。你以为遇到的是专家,其实只是”演员”!
谁在助推假专家产业链?
MCN机构成帮凶。部分机构瞄准这个灰色地带,专门提供”一条龙服务”:伪造身份、设计话术、培训演技、安排流量。更夸张的是,现在连AI技术都用上了——自动生成夸张文案,批量制作洗脑视频。
平台审核形同虚设。为什么假专家能轻松通过认证?很多平台对专家资质审核流于形式,对夸大宣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等出了事,一句”用户自行辨别”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。
社会浮躁心态作祟。我们是不是太迷信头衔了?”院士”、”教授”、”传承人”这些标签一亮,很多人就自动降智。更讽刺的是,有些地方明知是假专家,还主动邀请,理由竟是”真专家请不到”!
怎样打破假专家困局?
平台必须动真格。不能再让算法只追逐流量!应该强制要求专家账号提供权威资质证明,对违规带货从严处罚。为什么不能给真专家更多流量扶持?
监管要出组合拳。好消息是,民族已经开始行动。中央网信办已将”伪专业信息”列入整治重点,四部门也发文严打假冒医生行为。但光靠打击不够,还得疏通”真专家”服务渠道。
我们也要擦亮眼。记住一个规则:凡是把效果吹上天的,十有八九是骗子;凡是急着让你下单的,基本都有猫腻。下次看到”内行人才知道”、”限量特供”这类话术,赶紧划走!
真专家在田间地头做研究,假专家在镜头前演戏——这种荒诞现象该结束了!只有平台、监管部门和用户三方合力,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诚实。你说,我们是不是该给真专家更多掌声和支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