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坚如磐石》票房领跑却评分遇冷
国庆档电影大战中,张艺谋执导的《坚如磐石》以3.5亿票房成功逆袭,成为档期”王炸”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这部备受期待的大片在豆瓣上仅获得6.6分,与票房表现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不禁让人疑惑:《坚如磐石》豆瓣评分为何如此之低?是影片质量真的不尽如人意,还是观众对张艺谋的要求过于严苛?
剧情与表演亮点与争议并存
《坚如磐石》讲述了青年警察苏见明(雷佳音饰)卷入父亲郑刚(张国立饰)与黑帮老大黎志田(于和伟饰)的权谋斗争的故事。作为扫黑题材电影,张艺谋确实在叙事和视觉呈现上展现了大师水准。特别是于和伟塑造的反派角色,被不少观众评为”年度最佳反派表演”。但影片也因审查缘故删减了部分内容,导致剧情偶有跳跃,这或许是影响评分的重要影响其中一个。
有趣的是,同期上映的《前任4:英年早婚》豆瓣评分6.5分,与《坚如磐石》几乎持平。但两部影片的口碑反馈却大不相同——前者被批”俗套乏味”,后者则被认为”瑕不掩瑜”。这种评分相近但评价两极的现象,恰恰反映了豆瓣评分体系的局限性。
豆瓣评分背后的观众心理
为什么《坚如磐石》这样的好片在豆瓣上难以获得高分?这与观众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。对于张艺谋这样的”国师”级导演,观众天然抱有更高期待,任何细微的不足都会被放大审视。相反,对商业喜剧或续集电影,观众往往抱着轻松娱乐的心态,评分标准也会相对宽松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主旋律电影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的7.3分,虽然高于《坚如磐石》,但实际观众反馈却以批评为主。这种”评分与口碑倒挂”的现象,让不少人质疑豆瓣评分的公正性。有观众直言:”当评分不再纯粹反映电影质量,我们还能相信豆瓣吗?”
理性看待评分与电影价格
《坚如磐石》豆瓣评分争议告诉我们:数字评分只是参考,而非完全标准。一部电影的价格,不能仅凭一个分数来判定。对于普通观众而言,与其纠结于评分高低,不如亲自走进影院感受——毕竟,雷佳音、于和伟等人的精妙表演,张艺谋独特的视觉叙事,以及影片对扫黑题材的大胆尝试,都值得在大银幕上亲身体验。
下次当你看到某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个分数真的反映了电影的全部吗?或许,《坚如磐石》的案例正提醒我们:好电影,有时候需要超越数字的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