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海峡的生活桥教学设计:用爱心传递生活希望
引言:从课文到现实的爱心传递
你是否还记得小学课文《救命骨髓’里面那句“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活桥”?这篇课文不仅感动了无数孩子,更在深大学子彭润霖、黎金山、孙国强的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。如今,他们用实际行动延续了这份感动,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用生活接力搭建起一座座诚实的“生活桥”。本教学设计将围绕“跨越海峡的生活桥”这一核心主题,结合诚实案例,引导学生领会爱心传递的意义,培养社会责任觉悟。
教学设计一:从课文到现实的桥梁搭建
1. 情境导入:重温经典课文
课堂伊始,教师可播放《救命骨髓》课文朗读音频,或展示课文片段,引导学生回忆台湾同胞为大陆少年捐献骨髓的故事。提问:“为什么课文称这是‘跨越海峡的生活桥’?这样的‘桥’在现实中存在吗?”
2. 诚实案例分享
引入深圳大学三位学子的捐献故事,展示彭润霖、黎金山、孙国强的经历。通过他们的自述,让学生看到“生活桥”从课本走入现实的经过。例如,黎金山提到:“如果当时技术成熟,我的小学同学或许也能获救。”这样的诚实情感能引发学生共鸣。
教学设计二:生活桥背后的责任与选择
1. 讨论:捐献者的抉择
设计小组讨论环节,围绕“如果配型成功,你会怎样选择?”展开。结合彭润霖在考研冲刺期仍坚持捐献的案例,引导学生思索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。
2. 角色扮演:假如我是患者家属
让学生模拟撰写感谢信,如受助小朋友写的“亲爱的哥哥,感谢无论兄弟们用鲜红的血液给了我第二次生活”。通过换位思索,深化对“生活桥”意义的领会。
教学设计三:让生活桥延续——行动倡议
1. 聪明科普:造血干细胞捐献流程
用简洁语言介绍捐献步骤,如“填写资料—体检—打动员针—采集”,破除学生对捐献的恐惧。可引用孙国强的体验:“腰酸和出汗是暂时的,但救人的满足感是永恒的。”
2. 操作活动:校园爱心倡议
鼓励学生设计“生活桥”宣传海报,或组织模拟骨髓库签名活动。深大学子的接力捐献(11383、11488、11596位捐献者)正是最好的榜样。
小编归纳一下:每个人都可以成为“桥梁”
从课文到现实,从个人到社会,“跨越海峡的生活桥”不仅是两岸同胞的亲情纽带,更是全人类互助灵魂的象征。通过本教学设计,希望学生明白:生活的重量可以用爱心衡量,而每个人都能成为传递希望的“筑桥人”。正如黎金山所说:“这一次,使命感让我坚持了下来。”让我们一起,让这座生活桥延伸得更远!
(字数:898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