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《核舟记原文及翻译》带你领略明代微雕神技

核舟记为何被称为”奇巧之作”?

说起《核舟记》这篇文言文,相信不少中学生都印象深刻。这篇明代魏学洢的作品,生动记载了微雕艺人王叔远在一枚桃核上雕刻”大苏泛赤壁”的惊人技艺。全文不过三百余字,却将长不盈寸的核舟上五个人物、八扇窗户乃至对联篆文都描述得纤毫毕现。想知道这枚”全球最小船模”究竟藏着几许细节?跟着我们一起品读核舟记原文及翻译吧!

核舟记原文赏析

先来看看这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原文描写:”船头坐三人,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佛印居右,鲁直居左。苏、黄共阅一手卷。东坡右手执卷端,左手抚鲁直背…”寥寥数笔,苏轼、黄庭坚和佛印三位历史人物的神态动作跃然纸上。更绝的是对佛印的刻画:”袒胸露乳,矫首昂视”,连念珠都能”历历数也”。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王叔远的雕刻功力,更体现了魏学洢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。

核舟记白话翻译解读

为了方便领会,我们重点看看译文中的精妙片段:”(王叔远)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,雕刻出宫殿、器具、人物…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物品的形状”。翻译将文言文的”罔不因势象形”转化为通俗表达,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艺人的匠心独运。特别有趣的是对船尾舟子的描写:”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…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”,画面感十足!

为何核舟记值得反复品读?

这篇短文之因此被选入教材,不仅因其文学价格,更因它承载的文化记忆。通过核舟记原文及翻译的对照进修,我们能:1. 了解明代工艺美术的巅峰成就;2. 进修古人”格物致知”的观察技巧;3. 体会”技亦灵怪矣哉”的工匠灵魂。就像文末感叹的”嘻,技亦灵怪矣哉”,这种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全球的技艺,至今仍让人拍案叫绝。

下次当你读到”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这句核舟上的对联时,不妨想象一下:在不到一寸的桃核上,究竟要多么精巧的手艺,才能刻出这样意境深远的文字?或许这就是《核舟记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思索。


返回顶部